在邓州小杨营镇砖桥村,王姓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年。那时,王湖老家族从外地迁徙至此,最终在砖桥村安定下来。经过几个世代的繁衍壮大,王湖老家族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望族,家族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此地。邓州位于豫鄂两省的交通要道上,北通宛洛,南控荆襄,地理位置异常重要,历史上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九八策略,因此,战略意义非常突出。
然而,在元末明初,邓州遭受了严重的战乱和匪患,大片良田荒废,百姓离散。许多人为了逃避战乱,纷纷从山西、山东等地迁徙到此。在经历了这段动荡的历史后,经过了六百多年,王湖老家族从最初的一户人家,逐渐扩展成了多个村庄的庞大家族。
虽然这段历史悠久且具有悲壮色彩,但记载这些历史的碑刻逐渐消失。近年来,有传闻称砖桥村的村民在田间挖掘时发现了两块进士碑,这两块碑刻已经断裂,碑上的主人正是王湖老家族的后人。当地一些有眼光的族人把碑刻修复,并将其重新立在了高岗上。这两块碑刻位于砖桥村东北方向的玉米地旁九八策略,距离邓新公路南侧不远。经过村民修复,一座简易的碑亭被建造起来,碑刻被嵌入其中,以便保护这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展开剩余66%这两块碑刻上记载的内容虽然有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,但大致的意思依然可以辨认。碑文的中央大字写着“皇清岁进士王老夫子,讳百龄,字锡羡,号临溪,神道碑”。其中“岁进士”是指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所授予的学位,并非真正的进士,而是地方政府为那些有才华但未能中举的人所推荐的人才。通过岁贡的推荐,王百龄被朝廷认可并得到国子监的培养,这一学位的授予相当于如今的副处级职称。
碑文的右侧详细记载了王百龄的生平。他是王湖老家族的后裔九八策略,父亲王铎曾随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,最终官拜监察御史。王百龄在年幼时便开始接受教育,背着书箱四处求学,二十岁时考中秀才,并在县学深造。三十四岁时,由于学业出色,获得了国家的米粮供养,五十七岁时终于被推荐为岁进士,这一经历对于王百龄来说是一种荣耀,也反映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王百龄的品格和教学风格也在碑文中得到了高度评价。他生性严谨,待人正直,崇尚孝道与友爱,生活朴素且安静。他终生没有进入城市,而是潜心教授学生,他的学问清晰易懂,教学风格严谨,使得学生们乐于聆听并不断进步。根据碑文的描述,许多学生受益于他,最终他们的品行也逐渐被王百龄的教诲所塑造,变得更加淳朴和正直。
碑文中还提到,王百龄的次子和侄子也分别成为了州庠生,王家门庭逐渐显赫,家族的学问和财富得以延续。王百龄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代,碑文中的这些记载,不仅体现了王百龄的德行,也反映了他在教育上的卓越贡献。
这块神道碑是由王百龄的学生们——其中包括庠生、监生和贡生等,联合为他所立,碑文落款日期为道光二十九年。另一块碑刻可能是王百龄的侄子所立,记录了家族的进一步荣光。
读完这些碑文,不禁令人感慨万千。这两块古老的碑刻不仅是王百龄传奇人生的见证,也折射出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师长的崇敬。至今,这些碑文仍然为后人传递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九八策略,充满了教育智慧,并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深刻的启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